红色旅游激活乡村新动能
来源:井冈山报发布时间:2021-10-27[关闭] [打印]

  今年“十一”期间,遂川县草林镇“红圩小镇”游人如织。阳光透过树木浓郁的枝叶,洒落在古朴厚重的青石老街上,一如90多年前,记录下圩场上发生的故事。不同的是,当年的红色圩场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极其困难环境下,创建的第一块我党市场经济“试验田”。如今,这里是吉安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久居草林的梁小平用一个忙字形容“红圩小镇”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红圩小镇”游人如织,梁小平经营的文玩店收入也大幅上升。同样“忙”起来的还有当地农民,仅“十一”期间,草林镇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与省旅游集团‘联姻’,提升红圩和毛泽东故居,新建红色经济展馆和毛泽东诗词馆,围绕红圩、长征、茶叶、生态等特色资源,致力于‘红色旅游+绿色产业+大地艺术’的产业融合方式。今年上半年,人均增收800元。”

  不久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强调,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在吉安,乘数效应,来自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今年7月,《三湾改编》电影全国上映,同时带火了三湾改编发生地——永新县三湾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专程前往瞻仰,追忆峥嵘岁月,同时带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酱萝卜、酱姜等特色产品广受欢迎。这也让该乡党委书记李丹看到了发展机遇。参加县党代会讨论时,她发言说:“三湾将打造一批红色基因传承平台,深入推进九陇、三湾红色名村建设和田西村红色遗存保护,打造沉浸式体验教学点,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入脑入心。”吉安红色资源丰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现有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和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千余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自2013年获批设立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后,我市将红色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扶贫产业,推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通过“合作社+农户”“旅游致富带头人+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不仅让村民在家当上了“服务员”,吃上了“旅游饭”,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开发出“红军的一天”课程后,村民从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增至2020年的1.2万元,从省级贫困村中退出,当地群众高兴地称红色旅游是“一堂课带富了一个村”。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每年在各县区确定1至2个有一定基础的贫困村,整合资源,倾斜扶持,把扶贫资金集中用在刀刃上,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支持和鼓励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引导开办农家乐、红色餐饮和乡村民宿,进而培育出一批“旅游公司+农户”示范项目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除通过红色旅游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外,我市还针对境内的一些深山区,全力开展移民搬迁,引导贫困群众向园区、城区、中心村转移,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和公交一体化建设,把城区、园区、景区融为一体,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的景区就能就业,实现安居与脱贫双赢。

吉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 2016
吉安文明网联系电话:0796-8937012 吉安文明网群:224120695
投稿邮箱:4416421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