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吉安文明网!
今天是:
中国文明网吉安站 >> 首页 >> 热点新闻
【新时代文明实践】用文明浸润心灵
发布时间:2020-01-10  来源:

  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600多场,惠及群众7万余人次;

城镇乡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家风家训上厅堂等蔚然成风;
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群众告别牌桌、酒桌,走上健康“舞台”;
……
在青原区,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产生活。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全省首批试点县市区之一,青原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紧紧围绕“建阵地、建队伍,强服务、强实践”和实现“全域推进、创建特色、注重实效”的目标任务,为青原区全面开启“第二次创业”新征程,奋力走好青原全域美丽、全面富裕、全民幸福的新时代长征路提供精神动力。 

  三级联动 完善体系 

  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导机构,并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区级层面组建了文明实践总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总队长,主持召开了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并为区直十支志愿服务支队授旗;区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00多万元作为运行经费保障工作开展;中心建立了日常运行、挂点帮扶、激励奖补、监督考核“四大机制”,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有力促进了文明实践工作常态长效开展。 

 

  统筹资源 整合力量 

  阵地建设全覆盖。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至哪里。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集展示、培训、服务、实践于一体的区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并以此辐射打造了“一活动中心两广场三馆”的区级文明实践联合体;按照“七有”标准建设文明实践所站。目前,全区建有文明实践所8个、文明实践站122个,还将文明实践范围延伸至广东中山和东莞,设立驻外分站2个;利用祠堂、礼堂众多的特点,把祠堂、礼堂、校舍、废弃粮仓、古樟树、田间地头等群众集聚的场所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契合党员干部和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阵地。

建队伍聚人才。以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各部门、各乡镇及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为支撑,构建“1+10+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总队下设10支专业服务队,部门乡镇依据实际情况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218支,共建设志愿服务队伍229支,以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志愿者“合奏”、农民志愿者“常驻”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总人数达到4000多人。
志愿服务显活力。紧盯群众需求,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六讲六推进”为统领,积极组织开展“春风”“夏凉”“秋实”“冬暖”的“四季歌”文明实践主题行动,重点推出了“理论传习传文明”“核心价值树文明”“先进文化育文明”“移风易俗倡文明”“村民自治促文明”“乡村振兴绘文明”等专题实践活动,文明实践服务精准,惠民便民力度大大提高。
 

 

  彰显“青原路径” 精准推进 

  建立“民情观察员”制度。从文明实践站成员中挑选122名政治意识高、责任意识强、服务意识浓,且在群众中有一定基础和威信的人员兼任民情观察员,并建立配套的民情观察员守则,围绕“问需于民”定“菜单”、围绕“问计于民”解“难题”、围绕“问效于民”评“绩效”,构建了“报单、接单、派单、做单、评单、访单”的“六单”民情流转模式,着力做好社情民意收集、上报和跟踪问效工作,有力搭建起“三问”制度的“直通车”。 

  

开启“三配送”文明实践服务模式。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服务模式,以区级文明实践中心为“中央厨房”,围绕发动群众、服务群众这个“终端”,建立了符合多元化需求的“量贩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外卖式”以及契合个体化需求的“小灶式”多维度“三配送”服务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更有效地满足多元化、个性化、个体化的文明实践需求,逐步实现了单向“送服务”模式向双向互动“你点我送”“你需我供”的服务转变,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最盼、最急、最忧的现实问题,基层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打造一批群众认可的品牌项目。按照区创品牌、乡建样版、村做特色的原则,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志愿服务项目、特色服务平台等方面推进文明实践工作出特色有亮点,着力打造了“杨慧芝工作室”、“东固红歌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小红色讲解员”、“爱心妈妈”等23个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推出了以敖上村、东井冈社区、江背村、渼陂村等为代表的文明实践阵地。 (来源:微青原)